揭秘:“老炮儿”究竟是何方神圣?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5-03-18
“老炮儿”究竟是些什么人?
不知道从何时起,“老炮儿”这个词儿开始在互联网上走红,俨然成了某个特定群体的标签和旗帜。尤其是冯小刚主演的电影《老炮儿》上映之后,“老炮儿”这个词儿更是成了一种时尚,一时间各种关于“老炮儿”的文章、帖子和讨论在互联网上满天飞,似乎一夜之间大家都成了“老炮儿”或“老炮儿”的粉丝。然而,“老炮儿”究竟是什么人呢?他们真的值得追捧和效仿吗?
其实,“老炮儿”一词原本是由北京方言中的“炮儿”演变而来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之前,在北京的街头经常能见到一群群骑着自行车、穿着军大衣、留着板寸头、满嘴京片子,时不时打群架的年轻人,北京人管他们叫“炮儿”,也叫“顽主”。这些“炮儿”和“顽主”们虽然大多没什么正当职业,但个个都挺讲究,讲义气、够朋友、轻生死、重然诺,为了兄弟情义可以两肋插刀,为了出人头地可以不顾一切。当时,北京的街头和胡同里遍布着各种各样的小圈子、小团伙,这些“炮儿”和“顽主”们各自占据着一块地盘,彼此间相互不服,经常因为争夺地盘和利益而发生争斗和械斗。那时,如果谁打了败仗或吃了亏,不找回场子就甭在道上混了,而要想找回场子就必须真刀真枪地干,不能靠人多或暗算取胜,必须一对一地“单练”,这就叫“拔炮儿”。这些“炮儿”和“顽主”们虽然喜欢打架,但都挺讲规矩,下手也都有分寸,一般不打脸,也不往死里打,只要对方服了或认输了,就不再打了。而且,打完架之后,胜者往往会请败者撮一顿,从此化干戈为玉帛,成了“哥们儿”。所以,那时北京的街头虽然经常有人打架,但大多都点到为止,很少闹出人命。
不过,由于这些“炮儿”和“顽主”们整天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还时不时地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因此都很不受人待见,被视为“社会渣滓”和“不安定因素”。当时,北京的警察对“炮儿”和“顽主”们的治理也很严厉,只要被抓现行,轻者会被拘留、劳教,重者甚至会被判刑、枪毙。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这些“炮儿”和“顽主”们或收敛了,或改行了,或进去了,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到了八九十年代,人们已经很少能见到这些“炮儿”和“顽主”们了,偶尔见到一两个,也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所以北京人就在“炮儿”前面加了个“老”字,称他们为“老炮儿”。
不过,此时的“老炮儿”们虽然已不复当年之勇,但仍保持着当年的那股子“劲儿”,时不时地还要“露一手”。他们平时都爱穿着军大衣或皮夹克,梳着大背头或板寸头,嘴里叼着烟卷或雪茄,手里拿着大哥大或iPhone,整天在各个茶馆、饭店、洗浴中心、歌舞厅之间穿梭往来,一副“大哥大”的派头。他们喜欢摆谱儿,好面子,无论到哪儿都喜欢被人前呼后拥、众星捧月的感觉。他们虽然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但仍不服老,遇着年轻的后生或看不顺眼的人仍想“教育教育”人家,因此时不时地还会与人发生冲突和摩擦,不过由于年岁已高,身手已不复当年,所以往往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有时甚至还会被人打得鼻青脸肿、满地找牙。尽管如此,他们仍不愿服输,嘴上总挂着“老子当年如何如何”之类的豪言壮语,仍梦想着有朝一日能“重振雄风”。
在情感方面,“老炮儿”们大多都经历过几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也都有过几个红颜知己,但他们往往都是“多情种,薄情郎”,很少能专一地对待某个女人,因此往往都是“年轻时玩得挺疯,岁数大了想成家了,却发现已经没人愿意跟你了”。他们的孩子大多都正处在叛逆期,由于长期缺乏管教,再加上受他们的影响,因此往往都学得不三不四、不务正业,有的甚至还进了局子。然而,“老炮儿”们对此却并不在意,在他们看来,这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在价值观方面,“老炮儿”们大多都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能使磨推
- 上一篇: 家有甲醛超标,如何应对与解决?
- 下一篇: 如何捕捉赛尔号星球大战中的闪光皮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