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首课揭秘:何为“天下奇观”之观潮盛景?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2-05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中的“天下奇观”解析》
在四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观潮》中,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一同见证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那么,这里的“天下奇观”究竟意指何物?为何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
首先,“天下奇观”这一词组,从字面上来看,指的是世界上最奇异的景象,或者是奇怪而少见的事。在《观潮》这篇文章中,它特指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天下奇观”,其壮观程度可见一斑。
文章开篇便点明了这一点:“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不仅概括了全文的主题,也勾起了读者对钱塘江大潮无限的好奇与向往。接下来,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全貌。
在潮来前,江面平静如镜,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在晨光中屹立,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人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大潮的到来。这一部分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江潮的宁静与神秘,也烘托出了人们观潮时的急切心情。
当潮来时,景象瞬间变得惊心动魄。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由远而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浪潮越来越近,发出的声响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部分的描写,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潮来后,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很久之后,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这一部分的描写,既展现了潮头过后的余威,也呼应了开篇的“天下奇观”这一称谓。
那么,钱塘江大潮为何能被誉为“天下奇观”呢?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此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除了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外,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还与太阳、月球的引力以及地球自转的作用密切相关。每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时,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这时便会出现潮汐现象。而钱塘江的潮涌之所以分外壮观,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
在《观潮》这篇文章中,作者不仅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还通过人们的期盼、惊叹和震撼等情感反应,展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当大潮来临时,人们纷纷踮起脚尖、昂首东望,期待着这一奇景的到来。当大潮终于展现在眼前时,人们无不惊叹于它的壮丽与雄奇。这种情感反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深化了读者对“天下奇观”这一称谓的理解。
此外,作者在文章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更加栩栩如生。例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一句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浪潮奔腾的形态特点;“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句夸张则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到来时的巨大声音。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与壮美。
综上所述,《观潮》一文中的“天下奇观”不仅是对钱塘江大潮壮丽景象的赞誉,更是对大自然神奇造化的敬畏与赞美。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还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这篇文章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让这些“天下奇观”得以永续传承。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观潮》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还可以培养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态度。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