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是如何被命名的?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24
台风的命名规则是气象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助于区分不同的热带气旋,还能提高公众对台风的认知度和防范意识。这些规则是在国际组织和气象机构的共同商定下制定的,旨在确保命名的统一性、准确性和文化敏感性。以下是关于台风命名规则的详细介绍。
台风命名规则的背景
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但直到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才在香港举行的第30次会议上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将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进行命名。这一决策旨在避免名称混乱,加强国际区域合作,提高防台抗灾的效率和效果。
台风命名的主要规则
1. 区域命名
台风的命名通常根据台风活动发生的地理区域来决定。例如,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名或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而大西洋地区的台风则通常以英语名字命名。这种命名方式有助于各国人民根据名字判断台风的来源和可能影响区域。
2. 性别交替
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台风的命名遵循性别交替的原则。即,一个台风使用了一个男性名字后,下一个台风使用的名字就应该是一个女性名字。这种交替命名的方式使得台风的命名更加有规律,便于记忆和区分。
3. 复用命名
为了避免每次台风都要起新名字,台风命名采用复用命名的方式。即,由相关机构或国家提前准备一份台风名字的列表,每年的台风名字通常从这份列表中选取,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源,还能确保命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 名单预定
台风命名是提前准备的,由台风委员会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共同制定一份命名表。这份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些名字按照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这样,每当有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的强度时,就会根据命名表给予一个名字,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
5. 多地区共用
有些地区可能共用同一组台风名字,比如中国与日本就共用一部分台风名字。然而,虽然共用同一组名字,但使用的顺序可能不同。这种共用命名的方式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防台抗灾的效率。
命名要求与标准
为了确保台风命名的准确性和文化敏感性,命名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和标准:
1. 简短易记:名字需要简短,易于记忆和发音。中文名字通常不超过3个字,英文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
2. 易于发音:名字应易于发音,朗朗上口,便于媒体传播和公众接受。
3. 无负面含义:名字在各成员国或地区的语言中应无负面含义,不会给任何成员国带来困扰或不便。
4. 非商业名称:名字不能是商业机构的名字,以避免商业利益与气象灾害的混淆。
5. 得到认可:选取的名字需要得到全体成员国或地区的认可。如有任何成员国反对,该名字就不能用作台风命名。
命名表的内容与调整
现行的台风命名表由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的140个名字组成。这些名字涵盖了动物、植物、食品、天气现象、山水、树木、星座等多个方面,反映了不同国家(地区)或民族的语言、文化等特点。例如,中国提供的名字包括“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和“海棠”等,这些名字都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寓意。
然而,台风命名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或人员伤亡时,受灾所属国可以申请将该台风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删去,即“退役”。这个名称将成为此次台风永久的专属名字,后面不会再出现相同的台风名称。随后,台风委员会会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重新对命名表进行增补。例如,2018年的第22号台风“山竹”(名字来源于泰国,是一种水果)由于给途经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在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51次届会上,由菲律宾提出除名,并被台风“山陀儿”更替。
命名背后的文化意义
台风的命名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不同的名字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尊重。例如,中国提供的台风名字多与神话传说、自然元素和动物形象相关,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感受。而日本则喜欢以星座命名台风,如“蝎虎”、“鲸鱼”、“摩羯”、“天秤”等,这反映了日本人对星座文化的喜爱和重视。
结语
台风的命名规则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它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参与和合作。这些规则不仅有助于区分不同的热带气旋,提高公众对台风的认知度和防范意识,还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通过了解这些规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气象学的奥秘以及应对灾害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更从容地应对台风等自然灾害,全社会形成防灾减灾合力,尽可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 上一篇: 更换防盗门锁与锁芯的步骤指南
- 下一篇: 《皇后成长计划1.9》深度攻略:解锁李佑线,成为准南王妃之道